扫一扫
新的一年开始了,相信大家对于2023年也都有很多憧憬。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社会经济秩序逐渐回归正常,中国经济的活力又重新找了回来。这个春节,全国各地爆满的景区就是证明。回到环保行业,新的一年,有哪些重点工作值得关注?作为典型的政策导向型行业,政策层面又有什么新的安排?
今天,“正德金”就帮大家展望一下,在生态环境部水司司长的眼中,2023年有哪些重点工作?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水环境理化指标已经和中等发达国家差不多了。过去十年,我国水环境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2021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国控断面比例为84.9%,比2012年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2%,也比2012年降低了9.7个百分点。不过,与此同时,我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有一些明显的短板,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
针对这些变化,我国的治水思路也在发生转变。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表示,未来,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要实现“一个转变,三篇文章”。所谓“一个转变”,就是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三篇文章”,则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力争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这里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指的就是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考核、生态用水保障“三篇文章”。
生态环境部的这些新转变和新思路,对于环保产业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值得大家关注。
01
—
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城乡面源污染问题已经逐步上升为制约水环境持续改善的主要矛盾。例如,许多地方存在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现象,往往一场大雨就把平时积存的污水、垃圾冲入河湖,而且管理基本也是一本糊涂账。同时,当前氮磷污染物已经成为长江流域、近岸海域以及不少湖泊的首要污染物,面源污染正在上升为制约我国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主要矛盾之一。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面源污染,水生态环境改善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将难以为继。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管理上创新性引入了汛期污染强度的概念,这是以前国内外没有的。汛期污染强度,主要反映监测断面汛期污染程度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差距,有利于精准识别“平时水质还不错,一场大雨之后就变差了”的情形。识别出来之后,就可以把面源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层层分解到各级行政辖区,各地党委政府就可以发挥作用,来指导推动微观的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张波表示,在微观的面源污染防治层面,其实通常没有太大难度,还是管理粗放问题,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等问题。只要把责任明晰了,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优势就会发挥出来,各级党委政府就能够扛起城乡面源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这“第一篇文章”就能够得到化解。
02
—
除了城乡面源污染问题,我国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严重的水生态失衡问题。例如,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虽然经过多年治理,但蓝藻水华仍然居高不下。其中的原因,除了氮磷等营养盐浓度较高,还有这些湖泊的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因素,表现为水生植被严重退化,关键生态链条缺失等问题突出。这就警醒我们,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污染减排,还要深入做好生态保护和恢复。
如何解决水生态失衡的问题?首先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建立一套水生态监测评估指标,以及相应的考核机制,然后通过考核机制来引导、推动各地的水生态保护工作。张波表示,这些指标不宜过于复杂,以目前正在探索推进的“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为例,要坚持“4性”:
第一,针对性,要针对长江流域各地突出的水生态问题;
第二,科学性,这些指标在科学上要是很成熟的,能够立得住的;
第三,引导性,不求指标很多,但求能够引导各地转变“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生产发展方式。比如自然岸线率指标,生态环境部规定,只要地方政府开展岸线生态修复,岸线的生态功能能够基本满足的,也可以视为自然岸线,这样就能够有效引导各地开展岸线生态修复,来满足岸线的基本生态功能;
第四,可行性,治标的监测、评估、考核等应该比较方便,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目前,这项试点正在推进当中,我们希望通过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突破,来带动全国的工作。
03
—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我国的“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浪费现象”也同样突出。例如,一些缺水地区高耗水产业相对集中,水源涵养区、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等流域重要生态空间开发过度,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不相适配;还有汛后大小水库一起蓄水,河流湖泊断流干涸现象比较普遍,以生态破坏和高耗水为代价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与我们过去的理念有关。最早,我们提倡“先生产后生活”,把生产用水排在生活用水的前面。后来,我们又提倡“先生活后生产”,要优先保障生活用水。而不管哪个理念,都没有把“生态用水”摆在应有的位置上。
2021年3月,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开始施行。其中有一个大的突破,就是明确了要优先保障生活用水,保障生态用水,同时统筹生产用水,把生态用水放在了生产用水的前面,这就在法律上给了生态用水一个保障。因此,要想解决水资源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制度上给生态用水一席之地,要完善相关的基础管理制度。其次,要逐一明确重要水体的生态用水目标,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例如汛后大小水库一起蓄水的局面,以后就要有所改进,必须要考虑中下游的生态用水需求。
以上海为例,它位于长江的下游入海口,如果长江上游、中游的大小水库在讯后一起蓄水,那么上海的水就不够了,就会引起咸潮上溯,最后影响上海的供水,以后这样的情况就要改变。
另外,对于一些缺水的地方,可能断流、干涸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下子也很难解决,但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反退化”的原则,就是宏观上只能改善,不能加重,这个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未来,如果把这些因素纳入到考核与督察之中,就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用水的保障问题。
04
—
总之,以上就是新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三篇文章”,如果这三篇文章能够实现突破,那么“三水统筹”的架构就能够“立”起来,我们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能得到极大的进步。对于环保企业来讲,这其实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和商机。
“一个转变”,意味着传统水污染物的削减已经基本完成,未来这一块工作可能就不再是重点了,增长也将放缓。对于产业来讲,市场增量也就没那么大了。
“三篇文章”,则意味着三大块新的机会,无论是面源污染,还是水生态修复,还有生态用水保障,其实都是之前环保企业涉足较少的。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也意味着大家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行业格局还没有固化。
如果能够较早地参与其中,积累起技术、经验和品牌等,未来等到这一块工作大面积铺开的时候,相关企业就能获得一定的领先身位,从而在新赛道中收获新的增长。
希望行业企业都能关注到这一趋势,提早进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