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

QQ咨询
服务热线
返回顶部
}

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3-06-15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项,位列世界第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浙江良渚、四川三星堆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截至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爱国奋进力量的重要源泉。


让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文物保护,历来是文物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各类文保工作有序开展。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3026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3家。

为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十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文物,绝不是静止的古董,它是活着的历史。”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计算机视觉、AI技术突破传统保护修复手段的局限性,为文物的认知、保护、复原、研究、展现和传播提供更丰富的技术选择,为破解文物修复及挖掘其含有的价值找到新的突破口。

除了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应该如何活起来?

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基本成型的总目标。

其实,早在2005年,大遗址保护工程就已正式启动。国家文物局连续制定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指导各地开展大遗址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文化传承等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六片(西安、洛阳、荆州、成都、曲阜、郑州)、四线(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一圈(陆疆、海疆)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评定公布了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大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以平遥古城为例介绍,平遥古城西北角的柴油机厂在废弃闲置几十年之后,在各方的推动下转变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等活动举办的文化场所,在此建设的平遥电影宫,则成为一年一度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主场地。如今,这个工业遗产地不仅成为平遥新的文化地标,也成为平遥人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这些活动也为平遥古城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与新的发展契机。

知识产权护航文博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故宫博物院的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再到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考古盲盒……这些颇具市场热度的文博产品既传播了传统文化,也让展柜里的文物活起来,催生出潜力巨大的消费潜力。

然而,文博经济在引起市场反响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不少知识产权问题。例如,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玩偶遭遇盗版侵权;故宫博物院推出“奉旨旅行/如朕亲临行李牌卡套”,网上山寨店铺中,不仅出售上述商品,还出现了“武林盟主”等产品。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从提高赔偿额度到降低维权成本,从拓展权利范围到延长保护期限,都体现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的取向。

“不断提升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越来越多文博产业主体积极、主动、全面维权的‘底气’和‘靠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室主任管育鹰表示,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整理、归类、选择、编排、改编、拍摄以及精美制作等,这些工作不是廉价的,而是凝聚了创作者的智力心血,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不能用简单的制造、复制成本进行衡量。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网络视听成为我国第一大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达10.4亿。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势必会为文博产业的发展创造机遇。但与此同时,相关监管不容忽视。

“在数字时代,网络平台已成为散布‘山寨’文博产品的重要场域。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平台经营者的管理权责,引导其加强对侵权行为的监测审查,以更加全面、及时、能动的方式屏蔽移除明显侵权的产品和侵权内容,为文博产业发展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管育鹰表示。

“一带一路”书写文明交流的美好篇章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深化,为促进民心相通发挥了独特作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展的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从1国1处拓展到6国11处;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文物展览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金名片”。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文物发掘、研究以及保护工作上合作成果不断,书写了文明交流的美好篇章。”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惠民表示,文物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可以跨越时空、穿越国度,与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对话,成为世界认知中国、读懂中国、与中国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文物交流与文物保护修复合作,对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有重要作用,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除了走出去,还有引进来,在双向互动中聆听多元文明对话的回响。

上世纪80年代起,地处大漠的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后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敦煌研究院专家多次前往伊朗、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丝绸之路古遗址的考察和交流。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东亚文化之都”等平台的搭建,让外国友人来到敦煌,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增进了解、沟通民心。借助云直播等技术,“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走进中国驻外使领馆,敦煌文化广泛播撒。

保护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我国文化遗产正焕发勃勃生机。

TAG